close

shutterstock_71533612

計是賦予意義

這幾年設計系所突然成為很夯的志願,「設計」究竟是妝點平凡的奇蹟化妝術,還是點石成金的能源方塊? 「設計,是賦予事物意義的動作。」米蘭理工大學創新管理學院教授Roberto Verganti在一次演說中談到「設計‘design’源自於拉丁語字根‘designare’,也就是賦予事物意義,非關造型或技術,而意指激進式地改變其意義,人們沒有提出這些改變,但他們一旦看見就愛上了!」這給予我們一些啟示: 設計既是意義上的創新,與關注內涵創新的文創產業又幾乎同一時間竄起,是否顯出人們對現代社會與經濟體制一種渴求「意義革命」的深層表達? 而設計又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?

設計是思考模式的革新

談到創新思考,大多數人會想到「頭腦風暴」(Brain Storming),能幫助群體在短時間內產出許多idea,但上個世紀末,有些人開始思考如何更有系統的產出idea,同時將idea更推向實踐一步,透過在設計方法中常用的快速原型模型(prototype)早期實驗、預測失敗,在尚未投入太多資源的研究前期,及早找出解決方法,於是其中一些來自設計與管理背景的跨領域專家歸納出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。1991年,由史丹福大學設計學院教授David Kelley與兩位設計公司創辦人Britain's Bill Moggridge、Mike Nuttall整併了三間設計公司成立IDEO公司,主要運用「設計思考」於實際專案中,成功地為許多企業團體解決問題。  

設計是文化革命

當這股思考模式革新的風潮隨著設計熱吹向台灣,許多標榜創新的政府或企業團體將之奉為「能量方塊」,好像有了這個方塊,就可以把任何堅如頑石的機械變成「變形金剛」,於是開始大量複製相關的工作坊或講座,期待這個模式能快速推進創新,解決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,但這個錯誤的期待可能又會像許多吹往台灣的浪潮,快速複製而浮濫化後,迅速幻滅。

如同設計其實並非形而上的創造,而是賦予事物意義,「設計思考」也非形而上的方法或流程,而是長期且深化的「文化革命」,其執行過程只是試圖將設計者或製造者的思維拉回最根本的「以人為本」,透過對使用者需求的洞察,提出一個可能連使用者都沒想過的有/無形產品設計,除了解決問題,並重新賦予事物意義,因此,設計思考無法速成,對於推廣設計思考的在上位者而言,可能需要著眼於人本教育、培養觀察力、更多元的文化刺激,才能達到「設計思考」的最終目標。

(針對「設計思考」於下一篇中將提出實地演練後的觀察洞見)

設計回歸生活本質

設計既是賦予意義,是以人為中心來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,那麼設計最終要解決的問題,大抵都會回歸到人的每日生活: 賦予尋常日子裡的新意義、為生活中的某一些部分重新定義,或者是提醒我們早已忘記的重要意義。

舉例來說,服裝設計師設計出櫥窗裡美麗的華服,並非著重其樣式,而是能帶給穿上它的人什麼樣的意義? 可能是第一次約會的甜蜜、初次面試的緊張,或是個人風格的展現、身分地位的象徵,設計師本身念茲在茲的是為服裝賦予意義,即使是技術上的創新或藝術性的突破,也是賦予某種層面的意義;或者,空間設計師在設計家的空間時,心中描繪著一家人在這個空間生活的景象,發現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吃晚餐可能是由於某個空間上的侷限,於是著手創造出一個既能突破限制,又能讓家人自然聚集在一起吃飯的地方,進而賦予「家」一個新的意義,感動人心的是設計背後的意義,而非設計的本身。

因此「設計」並非有什麼高深玄妙的道理,並非念過設計科系的才能是設計師,「設計」是一種思考模式的革新,設計應開回歸到生活的本質,人人都可以是「生活設計師」,內化「設計思考」,讓我們能開始關注生活上各種細微的表徵,洞察周遭世界的問題,或者認真想想身邊家人的需求,生活有什麼需要改變的? 生活有什麼可以重新被賦予意義的? 可能是全家一起吃晚飯的設計,可能是每天早上喝一杯新鮮果汁的設計,或者周末與三五好友相揪運動的設計,只要有一個開始,生活就能不一樣,設計才能浸潤到我們的思想中、文化中,促進本質上的創新,讓我們一起來參與這場「意義革命」!

PHOTO by: http://censemaking.com/tag/design-thinking

arrow
arrow

    樹小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